当前位置:首页 > 新叶民俗 > 新叶民俗文字

新叶三月三
   (2012-09-07)    来源:
 
  

 

新叶三月三

大慈岩镇位于建德市南部,处于建德、兰溪、龙游三市(县)交界地,在大慈岩—诸葛八卦村—龙游石窟旅游线上,金千铁路、330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镇行政区域面积84.2平方公里,2.2万人,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008年全镇生产总值9.01亿元,工业总产值7.9亿元,农业总产值1.11亿元,财政总收入189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44元。

    大慈岩镇是个千年古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经古文化调查发掘了一大批文物古迹和历史史料,有500年以上古建筑22座,古桥梁3座等,有诸葛亮后裔、刘备后裔、李频后裔等家普和珍贵史料计10姓、12套,2000余万字,有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大慈岩“江南悬空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新叶古民居、里叶十里荷花等景点。

新叶村位于建德市南部。东与兰溪市接壤,南与上吴方村为邻,西北枕靠玉华山、道峰山。距330国道线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慈岩"江南悬空寺"景点6公里,辖新叶、诸坞、花园里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新叶。据《叶氏宗谱》载,叶氏于宋嘉定年间(1208~1224)自寿昌湖岑畈迁居于此。入迁时有18姓,以白、夏、叶三姓为多,村名白夏叶,后人误称白下叶。旧属兰溪县,1951年7月,玉华乡划归寿昌县,白下叶、诸坞、花园里随之并入寿昌。时人为纪念此事,改称白下叶为新叶。寓有"万象更新"之意。

农历三月初三日是“上巳”节,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己有大规模的祓禊、祭祀、宴饮等节日活动。东晋王羲之在这一天于绍兴兰亭举行诗会,从此,“上巳”节更为文人学士所重视。宋末元初,金仁山先生在重乐书院讲学期间与我玉华叶氏三世祖克诚公以及金华许谦、浦阳柳贯等儒源四先生也曾有过三月三诗会。至六世祖讳仙1353-1406),字子致,行熙十五,俗称九思公,又兴起迎神祭祀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文运亨通,功名有成。始此,“三月三”就成为玉华叶氏(即今新叶)的传统佳节。

九思公过世后,子孙们为了继承迎神祭祀的节日庆典活动,商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轮流值年办法:即由当时人丁较兴旺的七个支派轮流担任。以一个甲子(即六十年)为一个大轮,九思公嫡系的崇仁、崇义、崇礼、崇智、崇信等五个支派,每十年轮值大年一次;绍庆、余庆两个支派是九思公之从侄孙,每十二年轮值大年一次。也就是说在一甲(60年)之中,仁、义、礼、智、信五个支派各轮值大年六次,共三十次(年);绍庆、余庆两个支派各值大年五次,共十次(年),其余二十年叫小年。小年只举行迎神,不作盛大的祭祀仪式,只要将神轿接到厅堂上,由各家各户自行祭拜就是了。这个小年的迎神活动,也由仁、义、礼、智、信轮流担任。为了便于记忆,采用了干支排列法即:六癸之年为崇仁派值大年;六乙之年为崇义派值大年;六丁之年为崇礼派值大年;六己之年为崇智派值大年;又因为崇智派有上、下智之分,所以六己之年又分为己巳、己丑、己酉为下智大年,己卯、己亥、己未为上智大年,六辛之年为崇信派值大年。而绍庆、余庆两个支派,因为是每十二年轮值一次,所以用十二地支来排列更容易记忆,即逢申之年为绍庆派值大年,逢寅之年为余庆派值大年。如此周而复始,应该是可永世遵循而不移的。讵知年代久远,人丁之兴衰难从人愿,至清康熙乾隆年间,九思公嫡系之崇礼、崇信两派以及从侄孙绍庆派先后断嗣趋于衰绝,影响了原来轮值大年规划的施行。为此,族中父老首事人等专为这事聚商解决办法,为了不失体面,一致赞同坚持原值年方案不变。凡逢申之年(原绍庆派值大年)由至亲兄弟派余庆派代值;凡逢六丁(原崇礼派值大年)之年以及六辛(原崇信派值大年)之年,由至亲兄弟崇仁、崇义、崇智三派轮流代值。

凡是轮到大年,迎神祭祀的仪式必须隆重,场面也应该比较壮观,轮到值大年的支派必须提前作好准备。几户比较恭喜的人家,为了要想养个大一点的圣猪圣羊,早三年前就要择好猪仔羊仔,去五圣庙神前祷告后进行饲养。所谓圣猪、圣羊,必须是通过阉割的雄性猪羊,饲养时间起码达二周年以上,这是最高挡的祭品。此外,祭品还有很多种,都需要提前制作,这个制作祭品的过程叫做叠祭。叠祭是一种艺术要求较高的细致工作,没有一定的手艺是不堪胜任的。例如:以各种糕点叠置而成的楼台亭阁,以四时干果粘制而成的狮、象、虎、马、麒麟……等兽类动物的塑型;以全鹅做成的老寿星,全鸭做成的姜太公垂钓……等等,花样繁多,千姿百态,无不栩栩如生,堪称艺术佳品。

到了“三月三”前一个星期的时候文人学士也开始忙碌起来,他们要为布置好供祭祀用的厅堂,编好并写好楹联门联,这是读书人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各支派的楹联都有各自的特色。唯“一年花市九月九,千古兰亭三月三”这一对是相同的。为摆好祭,各支派都置有专用的祭桌,规格也完全一样,齐整美观。

到了三月初一这一天,节日的排场已正式启动:杀猪宰羊的,排列祭品的,准备迎神道具的,布置戏场的……等工作,整天忙个不休。傍晚时分,所有的圣猪圣羊都上了架。口中含着红橙,头顶左右两边插上状元花,背上披着红绫,吹吹打打,送到厅堂之上分列左右。至此,迎神的准备工作可说基本就绪。只见厅堂之正中的祭桌(一般年份1620桌,最高年份有24桌)自上至下一字排开,桌上一碗碗的山珍海错,各种糕点,上市瓜果,四时干果以及事先制作好专供观赏的雕塑工艺品,花样多多,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一饱眼福。

三月初三一大早,迎神的厅上已是人声喧杂,他们都在为迎神做好本职工作而奔忙。辰时一到,只听得门前一阵阵震耳欲聋的火铳声催促出发,一支由三百多人组成的仪仗队,浩浩荡荡向五圣庙(即玉泉寺)进发。

接神仪仗队次序列下:

序号 名称            人数

 

1    火铳手           6        

2    鸣炮手           1       

3    挑大锣           2                         

4    二把大刀          2                 

5    肃静避牌        2    

6    护国佑民牌        2     

7    蜈蚣旗前队        30    

(千古一人在最前)      

8    挑大锣            2       

9    蜈蚣旗后队        30  

10   挑大罗            2       

11   三石田武鸾驾       36 

12   挑大锣            2       

13   三石田文鸾驾       18

14   挑大锣            2        

15   武鸾驾            36     

16   二面特大锣         4         

17   提香炉(四老斯文)   4

18   神灯              2

19   神桥              8

20   二面神扇           2

21   四小将             4

22   文鸾驾            36

23   京鼓              2

24   五响锣鼓            5

25   捧馒头(四耆老)      4

26   挑大锣              2

27   四角旗              8

28   白山大帝            1

29   红大凉伞             1

30   周宣灵王牌           1

31   黄大凉伞             1

32   协天大帝牌           1

33   绿色大凉伞           1

34   提香炉(年轻斯文)     4

35   挑大锣               2

36   抬香亭               2

37   吹鼓手               4

38   三角旗(前队)        25

39   挑大锣               2

40   三角旗(后队)        25

41   八仙                9

42   戏班子乐队           10

43   挑大锣               2

44   鸣炮手               1

注:火铳手无固定位置

   

蜈蚣旗、三角旗、五彩缤纷;文銮驾、武銮驾锃亮闪光;挑大锣抬大锣,响彻云霄;迎神队伍森严肃穆,好不威武。观光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种场面是难得一见的。

神轿接到厅堂后,正中安放停当,即由所谓“斯文”进行致祭大典。祭典者八人,其中:司仪1人内执事2人,外执事2人,陪祭2人,主祭1人。致祭仪式秩序单列下:

 

祭神程序

 

   序立(全体起立)

   启鼓三通:(鼓手敲大鼓三遍)

鸣金三转:(敲大锣之边侧三遍)

   奏细乐:吹鼓手以笛、胡琴合奏(小过场)(曲谱见附表一)

   主祭者诣洗所,洗,拭巾

(主祭者由陪祭者一前一后陪同至洗所示意做洗动作,陪祭者分立左右

   主祭者诣整容所,(过程同上)整冠,撩衣,束带。(示意动作)

   主祭者就主祭位。(离香案约二步,见附图)

   内外执事者就执事位,(见附图)各司其事。焚香点烛。

   主祭者参神: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主祭者诣香案前(原位上前一步),行上香礼:跪、初上香、亚上香、三上香(由左内执事点燃香三支,分三次递给左外执事陪祭甲→主祭者→陪祭乙→右外执事→右内执事)(流程见附图)祭品递至主祭者手中时,必须高举过头,表示敬意,双手传递。

   献毛血毛血。(传递过程同上)

十一献贶帛奠贶帛。(传递过程同上)

十二止乐

十三主祭者俯伏乐以迎神1歌以迎神2(平身复位)

十四主祭者诣神座前行初献礼:跪初献爵;献脆献银丝俯伏乐以初献(同1);歌以初献(同2);平身复位。

十五主祭者行亚献礼:跪亚献爵献馔献燔肉俯伏读贶者宣读贶文3(贶文另附,读者两人,可由内外执事兼任,每人一句对读)。乐亚献(同1),歌亚献(同2)平身复位。

十六主祭者行三献礼:跪、三献爵、献食(饭)、献羹、

献茶、宣读祭文(祭文另附,可由主祭者宣读)、俯伏。乐以三献(同1)、歌以三献(同2)平身复位。

十七三献礼毕主祭者退位

十八焚贶焚帛,与祭者同拜,八仙庆贺,礼成,鸣炮。

 

注释:1乐以迎神吹唢呐(点降唇前二句),以下歌以初献歌以亚献歌以三献同

     2歌以迎神唱《点降唇》连《小过场》,笛琴伴奏。以下歌以初献歌以亚献歌以三献同

     3宣读贶文,读贶文二人,分立左右,每人一句对读。

 

 

 

 

附表一 《小过场》:

 

3·565 2 33 56· 56 7 6

 

6    35·61· 26 5 33   56·1 6 5

 

2 1─┃5   561 653 2 3─┃

2 1 66 1 55 6 1─┃2   36   1

 

1 2 3─┃5   61 · 32 3 12 3

 

1                             5

 

注:任意延长至少延长本身的三拍

《点降唇》D调(散板)

 

6 5 3 5 3 2 ─┃6 2 1 6 7 6 7 6 5─┃

清虚  府地           掌幄

5 5 3 5 2 ─┃3·  1 2 3 5· 6 5─┃

九 天 衣                   

 

6· 5 6 5 0 2 2 1 2 6 1 5─‖

铁 此          清 光    

(接一段过场)

6 2 1 6 12 3 6 1 2 3 5 6 1 5 6 5

 

 

 

 

 

说明:

   祭奠用品是指:12爵杯三只3毛血4贶文5祭文(用万年红书写,放在托盘中)6脆餅7银丝(粉丝)8饌(馒头)9燔肉(鸡肉)10食(饭)

11羹(洁净之羹汤)12茶(茶叶泡)

   灯光配以宫灯20盏,分挂左右。

   楹联张贴每个柱上(以万年红纸书写)

   大红布横幅书名《玉华叶氏“三月三”祭神祭祖大典》

附:贶文(用黄纸写)

雷藏坤宫,气旋黄钟。孳孳万物,追本其同。

璠廛工,上升幽通。芬芬   钟鼓雍雍。

猗欤我祖,德载坤公。湖岑起迹,华麓绍宗。

有室有堂,繁我宗坊。子孙有庆,馥郁芬芳。

 

 

附:

   (用万年红纸写)

元二○○九年歲三月初三日上巳玉華葉氏裔孫謹以剛柔毛清酌庶饈之奠致祭于

關聖帝君之神前暨

玉華葉氏歷代列祖列宗之神主前歌以頌曰

偉哉帝君志在春秋書一部名存漢室鼎三分赤膽忠心日月大義凜貫古今位鎮華麓崇祈保靈照萬葉護黎民五穀豐登求聖助物阜民康賴帝

歟我祖在當年隱居華與儒源師事仁山友許謙淡泊功名學道堅春秋微旨注詮藏之山尚未傳幸喜後人存公道推薦儒林入鄉賢巍巍廟貌莊嚴左右穆序班聯宛見群公列祖如同臣下臨帝軒子孫戴祖如戴天祀事孔明禮莫愆功德昭昭甚赫喧詎可等於菲葑捐茲際定居八百載子孫祭典倍周全大合族屬薦祖先列顯相與赴考筵駿奔走兮執豆籩裔孫兄弟咸在焉白牡羊剛犧牲牷黃蕉丹荔果品鮮恭祝致告笙歌喧祭先如在非等閒蹌蹌濟濟惟在虔三獻從容禮方子孫禮拜儀肅然後裔有慶萬斯年

尚饗

   锡制武鸾驾十八对三六件

       

狼牙棒      

黄金      

双天击    

宣化斧    

    

    

乌龙枪    

单天击    

青龙刀   

     

竹叶枪    

竹节钢鞭  

三尖两刃刀

火烟金枪  

西瓜锤    

月牙棒   

八角锤  

 

 

 

锡制文銮驾 十八对三六件

     

     

     

     

荷 花  

元 宝  

花 篮  

如 意  

莲花板 

     

    

皮鼓掌 

葫 芦  

    

    

    

    

    

“三月三”迎神值年轮流表

 

 

轮值派别

 

 

轮值派别

 

 

轮值派别

 

 

轮值派别

 

 

轮值派别

 

 

轮值派别

甲子

上智

甲戌

上智

甲申

雍睦

甲午

上智

甲辰

上智

甲寅

雍睦

乙丑

崇义

乙亥

崇义

乙酉

崇义

乙未

崇义

乙巳

崇义

乙卯

崇义

丙寅

雍睦

丙子

下智

丙戌

上智

丙申

雍睦

丙午

崇仁

丙辰

下智

丁卯

崇仁

丁丑

崇仁

丁亥

崇仁

丁酉

下智

丁未

崇义

丁巳

崇仁

戊辰

崇义

戊寅

雍睦

戊子

崇仁

戊戌

崇仁

戊申

雍睦

戊午

崇义

己巳

下智

己卯

上智

己丑

下智

己亥

上智

己酉

下智

己未

上智

庚午

崇仁

庚辰

崇仁

庚寅

雍睦

庚子

崇仁

庚戌

崇仁

庚申

雍睦

辛未

崇义

辛巳

崇义

辛卯

崇仁

辛丑

崇义

辛亥

崇义

辛酉

崇义

壬申

雍睦

壬午

下智

壬辰

崇义

壬寅

雍睦

壬子

上智

壬戌

下智

癸未

崇仁

癸未

崇仁

癸巳

崇仁

癸卯

崇仁

癸丑

崇仁

癸亥

崇仁

 

 

 

 

 

 

 

 

 

 

 

 

注: 雍睦出自余庆   粗壮黑字为值大年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