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 去建德·新叶感受农耕的幸福
浙江在线4月16日讯(记者胡铁瑛 通讯员王波)今天在浙西山区的建德新叶古村,2010’中国(建德·新叶)三月三农耕文化节在这里举行。通过复原传统农耕作业,让人们重新感受古代原汁原味的农耕生活。在这里可看到当地的特色农耕生活、“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叶在氏家族三月三祭祀大典,为您呈现一个“中国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和“中国东南部最典型的农耕村落”的原貌。

新叶古村位于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玉华山脚,始建于南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浙江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血缘聚落建筑群之一,为世界上最大的叶姓家族聚居地。从建村开始,叶氏家族一直没有间断,繁衍成一个巨大的宗族村落。该村落的格局有规划、建筑质量好、建筑类型多、村落发育程度相当高,而且基本上完整地保留当时的风貌。新叶古村现存有明清古建筑200多幢,包括塔、阁、祠、庙、桥、堂、厅、民居等类型,被称为“露天的明清建筑博物馆”、“中国乡土建筑的典范”,因此被浙江省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新叶古村为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那些800年被历史凝固下来的建筑文化,数百年来,每逢农历的三月三,当地的乡邻村民和族里百姓都会聚集在一起,举行叶氏家族祭祀大典,交易春耕农资,观看传统戏剧,走街串巷、访亲问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乡村文化现象。极富史学、文化、戏曲、古建筑及传统的中国农耕文化研究价值,这也因此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国传统社会留下的最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中国东南部汉族村落的完美典型”、“是我国古村落的活标本”。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

新叶古村的保护工作是建德市政府的一项文化工程、系统工程和民生工程,并在全国形成自己的一套独特思路。即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建立了市、镇、村三级组织保障机制,以一切可能开展抢救和保护工作,尽可能恢复和保存新叶古村的完整性,同时注意保护、挖掘、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初步完成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较为完整地展示了古村风貌,探寻了古村保护与经济发展、自然生态平衡综合协调发展之路。

今天举行的农耕文化节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与现实的背景下举办的。旨在通过组织专家实地考察、现场体验、经验交流与理论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挖掘新叶文化内涵,提高建德新叶知名度,理清新叶古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从而加快推进新叶古村乃至全国农耕文化的保护工作。
本届农耕文化节还举办了农耕文化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通过重温《建德新叶共识》,结合体验中国东南部乡土农耕生活,观赏叶氏家族三月三祭祀大典,举行耕读传家”文化展的系列活动,倡导全社会关注正在日渐衰微的中国东南部乡土农耕文化,加强对“耕读传家”这一中国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以保护一段看得见摸得着的老百姓自己的历史。更有纪念意义的是,中国文物保护界泰斗谢辰生亲笔题写的“中国东南部最典型的农耕村落”牌匾将在启动仪式上揭幕。专家指出,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呼吁及早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加强对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地方文化保护工作。而保护必须建立在保持它们的现有功能和活力的基础之上,传承中国农耕文化就必须切实保护荷载农耕社会各种历史信息的真实遗存。而建德市在这一方面的工作是走在全国最前列的县市。
一直关注并研究新叶古村文化工作的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局顾问谢辰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乡土建筑保护专家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乡土建筑保护专家李秋香,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文化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序盾,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丹青、文化部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廖庭建等国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乡土建筑保护领域和书画界专家学者以及省文化厅副厅长陈瑶、杭州市人大副主任项勤等省、杭州市领导出席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