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叶村古民居的人文魅力
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的古民居建筑,古老且有规划,建筑质量好,建筑类型多。村落发展程度相当高,基本上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蕴含着浓重的人文魅力。这些人文魅力来自于农民厚道、热情的性格,来自于他们对美好生活、对和谐生活的追求。来自于他们三十几代热衷“勤耕尚读”的不懈追求。
走进新叶村,你会感觉到就象是走进了明代清朝。建于这个时期的祠堂、民居满眼尽是。新叶村的祠堂之多,在浙西地区是罕见的。现存的《玉华叶氏宗谱》专门记录的祠堂有六座,即:西山祠堂(又称祖庙)、有序堂、崇仁堂、荣寿堂、旋庆堂、永锡堂。而在《玉华叶氏宗谱、里居图》中所标注的大小祠堂有十三座。在玉华叶氏的历史上存在过的祠堂数量比图中标注的还要多。如崇字行11个支派建造的分支祠堂,图中标注的只有一座。目前,新叶村还有祠堂12座,最完好的有西山祠堂、有序堂、崇仁堂、荣寿堂、永锡堂等。
走进老祠堂,你会感觉到畅游在古代匾联的溪河中。在这些祠堂里,都书写了大量的楹联。这些楹联,全由新叶先人自撰、自书。在这些祠堂中,都挂满了各式匾额。这些匾额,全是新叶先人奋斗而得。因而,也就丰富了新叶村的匾、联文化。形成了色彩斑斓的民情风俗。
走近古民居,你会感觉到“勤耕尚读”的气息,浓浓的沁入你的肌肤。新叶村先民给你的启示,就是只有老老实实的做人,勤勤恳恳的劳作,孜孜不倦的念书才是正路。
一、新叶老祠堂的建筑规模与风格
1、万萃堂
万萃堂,西山祠堂的中亭,常被村民们作为西山祠堂的代称,为新叶村玉华叶氏祖庙,初建于元代。由叶氏三世祖叶克诚(1250——1323,字敬之,号东谷,行季6)主持兴建,以后列代多次重建、扩建,终于成了现状。距今有800余年的历史。到了明嘉靖年间,叶良觐(1471——1550,字时异,号文山,行暹33)、叶天祥(1487——1561,字君瑞,号友松,行暹62)兄弟主持宗族事务,于明嘉靖乙未年(1535)发起重修,呈“回字型”建筑。清康熙8年(1669年)由精堪舆之言的族人叶溥原(1620——1706,字普侯,号易奄,行泰304)等,将祖庙迁至村东抟云塔北侧。规模比原西山祠堂扩大了二三倍,也更加华丽、更加排场。
清初,新叶村从鼎盛时期向下滑落。玉华叶氏祖庙因“年久倾颓,乏人继序”,致有“旧址愈于新址”之说。于是,在乾隆11年(1746年),由叶士夙(1703——1778。名宿,字在公,号龙泉,行隆340。)、叶祖佑(1704——1799。字启周,号逸斋,行文150。)等仍迁回原址,并命名“万萃堂”。其型制与原同。最后一进为七开间的重楼,东侧有套院。该建筑占地面积1516、5平方。三进一院,廊庑环绕,中亭独立,型制奇特。
2、有序堂
有序堂为三进两明堂结构。为玉华叶氏的总厅。于元代由叶克诚主持建造。整个建筑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厅内方砖铺地,石柱立于各个天井四侧。砖雕石刻,雕梁画栋,徽派风格,东阳工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祠堂内还设有戏台。是新叶村的主要活动中心。
3、国戚第
明嘉靖年间,崇智派郡庠生叶遇春(1530——1619,字应元,号风华,行衍90),为当地名医。因治好了皇太后的病,全家受到奖赏。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将侄孙女(河南周潘京山王孙女,诰封竹冈郡君)赐婚其子叶希龙。叶希龙(1563——1605),字思化,行裕129,号小峰。诰封朝列大夫宗人府仪宾。族人建了国戚第纪念之。
4、崇仁堂
崇仁堂由叶氏崇仁派始祖永盈公,于明宣德年间所建。整座建筑有四进,用过厅堂楼相连。七个天井,进深60余米。最后进的两个天井为水牢,用来关押本族触犯族规之人。崇仁堂的规模在新叶村属最大,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65平方米。超过祖庙西山祠堂。甚至超过总祠堂有序堂。在整个江南的祠堂中,也可列入“最”字的行列。还是现存不多的“私设公堂”建筑中的其中一座。
5、雍睦堂
雍睦堂,玉华叶氏五世分支祠堂。
6、永锡堂
永锡堂,为崇智派分支祠堂。建于明代,呈花厅建筑风格。原厅堂上有幅对联的第一个字分别是“天、地”二字,每逢“三月三”,外人就戏笑说:新叶村人今年又要“叫天地”了。到了清乾隆25年的清明,时任台州教谕的叶廷梓(1687——1767年。字楚财、号思庵。)75岁回乡祭祖,听了外人的戏言,当晚即撰写了一幅新对联,并书写了更多其余祠堂的楹联。外人一看,十分佩服叶廷梓的文才,从此,再也不敢小看新叶村人了。建筑面积208平方米。
7、荣寿堂
荣寿堂为崇智派分支祠堂。始建于明万历41年(1613年)。建筑坐西朝东。门厅前有一口方塘,取朱熹《四方塘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之意。
荣寿堂屋梁上雕有龙形图案,又称为龙厅。整座建筑前后三进,面积近400平方米。高中进士的叶元锡(1647——1707。字子祚,号玉峰,行衍229。)即出之该房系。祠堂内挂有“进士”匾。
8、旋庆堂
旋庆堂是崇仁堂的分支。原建筑为三进两明堂,约在清顺治年间所建。据传,1660年(顺治16年),叶可文(1604——1679,字允成,号继桥,行丰20)主持建造旋庆堂,正值年青的叶士敏,在挖墙脚时,挖出白银十八箩筐。旋庆派顿成富翁。而后,培养子孙读书,成了新叶村值得自豪的“五代书香”人家。
9、崇智堂
玉华叶氏自崇字辈分支后,崇智派各奔东西的情形最为突出。一派因叶希龙得封郡马,移居河南,前前后后携带走了一大帮。一派留守新叶,后因耕地离村较远,俗话说:近家无薄田,远田不富家。所以就有农户搬离新叶,定居三石田。后来,干脆把宗祠崇智堂也搬到了三石田。三石田的崇智堂面积不小,用材也比较讲究,现仍然保护完好。
10、永庆堂
永庆堂乃崇智堂的一分支。也建在三石田。面积不大,只有三间带一侧屋。其用材也相对较差。
11、双美堂
新叶村的民居,多具有徽派建筑风格。最为华彩和典型的,就是双美堂。堂名意为:主贤、宾嘉;辰良、景美之“双美”也。双美堂建于清末民初,由叶浩文(1866——?。名荣春,字浩文,号望尊,行毅258)所建。对合型,由前花园、正居、侧房且后花园等组成。整座建筑深涵着风水、建筑、民俗等诸多文化内涵,处处显示出古建筑的美学观点及传递着其主人富有、儒雅、高贵的信息。正居天井的四根柱子,分别采用柏、梓、桐、椿之树,意喻“百子同春,人丁兴旺”。侧房天井一根落水管,采用进口的马口铁制作,承接四面雨水。起着“四水归一”的作用。意喻着“财源归涌,四季发财”。至今百多年,仍然坚固耐用。
12、重乐书院
重乐书院于元初由叶克诚主持建造。该院建在距新叶村三四公里的儒源村。据光绪《兰溪县志》载:“儒源,玉华山左,源深十里许,峰峦环绕,重重弯曲,一径中通,地极幽静。”《玉华叶氏宗谱、叶氏书院记》:“世族大家,比有书院之建,所以崇儒重道为弟子藏修游息之地,事之最有补于风教者也。……前门三间,正堂三间,两厢共六间,缭以周垣。”重乐书院自建造后,大约兴旺了300余年。这段时间正是玉华叶氏家族日渐发展并臻于鼎盛的时期,也是劝学、耕读之风最盛的时期。
13、抟云塔与文昌阁
抟云塔,又叫“文峰塔”。位于新叶村东南方的水口,据《玉华叶氏宗谱》载,该塔始建于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落成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是新叶村目前年代最早、最完好的一幢古建筑。据《抟云塔记》载:初建时的塔“凡高一百四十尺有奇,围得高之三一,外辟通明之户者三,内为升梯者六,下作周廊,视其围培之。……负乘天之云抟扶摇而上九万里,将拭目俟之也。”现存的抟云塔,除低层的周廊已失去外,与明代初建时大致相同。塔为砖砌,平面正六边形,七层,通高约30米,低层有三个发劵门。从二层以上各层有三个发劵窗洞,为求塔体坚固,相互错开排列。每层略有收分,层高逐级降低。塔外部用砖牙叠涩作腰檐。从下层到顶层叠涩层数分别为六、六、五、五、四、四、三。檐角微微挑起。塔刹有五个圆形石盘层叠,第三个最大,往上、下渐小,外形如枣核。塔身上下无任何雕饰,造型秀丽、端庄,周围衬着起伏的山峦,异常挺拔精神。
抟云塔建成后约300年,新叶村先人又在塔边造了一座配套建筑——文昌阁。这同样是为了祈求文运。清同治年间所建的文昌阁,四柱落地,开畅无墙,歇山顶式,样子像亭。1915年在原基重建,后又经多次修缮。现为前后两进,三开间,前进明间宽4米,进深3、28米,上面建楼,是为文昌阁。重檐歇山,翼角起翘高耸,戗脊前端装饰着一鲤鱼,鱼尾向上划动。以表示“鲤鱼跳龙门”。正脊两端置龙首鱼身吻,铁铸的尾部细长,摆动着伸向天穹,隐喻文人学子“青云直上”。骑门梁和牛腿雕刻华丽,构图巧妙,内容丰富,人物、动物、花草造型生动。两侧八字形墙面上绘有彩色的、很写实的鸡、鱼、猪、狗等乡土气息十分浓厚的彩绘。后进尺寸与前进同单层,原用作义塾。
抟云塔与文昌阁四周明清时长满风水林。如今,这组建筑仍耸立在新叶村的村口,给村子一生动的轮廓。只要看见她,就会想起新叶村人的耕读理想和追求。
二、新叶古民居的匾与联
(略)
三、新叶古民居的风俗民情
新叶村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玉华叶氏在此生息繁衍了八百余年。生于斯、长于斯的新叶人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确定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勤耕尚读。三十几代人的努力,创建和营造了具有特色的新叶古民居文化,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他们的村庆——三月三。
玉华叶氏家族自创业之始就十分重视读书。宋末元初,玉华叶氏全族还只有50余人的时候,就兴建了在当时很有名声的重乐书院,并延请了当时著名的理学家金仁山在书院课教。在一些明清遗留下来的老宅中,也常留有一间当作书斋。正因为重视读书,於是在元代大儒金仁山、许谦、柳贯等的倡导下,模东晋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修禊兰亭,临流赋诗”一样的盛事,兴起了“三月三”兰亭式的新叶村庆仪式。他们在重乐书院里集聚,礼祭先贤,饮酒赋诗,以叙隐居山野的情趣。新叶村先人撰写了诸多楹联来记叙这件有益于后人的事。其中有些是这样记叙着:“禊修周及晋少长咸集古人觞咏叙幽情,撰在浴和风童冠皆讴今俗祓除传轶事”。“丽日繁华觞曲水,芳辰献祝颂南山”。
到了明代,关羽的地位被抬得越来越高,明神宗将其神位晋级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族里也修建了玉泉寺,“三月三”的仪式中又自然地揉进了祭典关圣的内容。到了这一天,新叶村家家户户备好祭典所需物件,在各个祠堂里举行祭祀先贤、祈求好运,彰显后学、尚读勤耕。新叶村这项祭典活动一直衍传至今。
新叶村的先民们很能调节生活。早在明代,族里就已经有了高雅音乐的传唱活动,早在庆同治年间,由叶品金负责,组建了业余昆曲清唱班。平时劳动,到了农历年头和三月初,由祠堂赞助专门为四乡串演《琵琶金钗》、《百寿图》、《白蛇传》、《芭蕉扇》等剧目。既娱乐于人,又娱乐自己。
新叶村的村民们很懂得生活。他们在两山夹三溪的峡谷口定居,繁衍生息了800多年,丰富了自己的民情风俗。他们的居家再宽大,卧室占的比例总是很小。如华萼堂,总建筑面积582平方米,卧室只有56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0%左右。培桂堂总面积544平方米,卧室只有97平方米,占18%左右。其特点就是公共活动空间大,宽敞通畅。以利于在私有制经济条件下的家庭式劳作及储藏。条件再差,总留有一僻静处当作书房,以利于后代攻读学业。他们还藏有祖传的腌菜缸,腌出的菜,闻闻很臭,吃了却满口喷香。他们还很会酿酒,用一种很特别的酒曲酿出的大曲酒,喝了总叫人回味无穷。
方根发收集整理于2007-09-18